75秒听见75载 |《科技创新篇》
可上九天揽月,可下五洋捉鳖。
新中国成立75年来,科创事业一路披荆斩棘,从一穷二白走向世界前沿,奏响了气壮山河的科技创新华章。
从 “东方红一号” 探空到 “蛟龙” 入海,从高铁飞驰到量子通信领先全球,从超级计算机到人工智能,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、领跑的跨越,让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舞台上挺起了脊梁,展现出无比豪迈的气概!
太空奏响“东方红”
“东方红一号” 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。
它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,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太空时代,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崛起。
它振奋了民族精神,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,让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。同时,也为中国后续的航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,开启了中国探索宇宙的新纪元。它就像一颗闪耀的启明星,指引着中国航天不断向前迈进。
探月工程“嫦娥奔月”
2004年,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。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开始,嫦娥二号、嫦娥三号、嫦娥四号相继发射运行。2020年12月17日,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,为探月工程“绕、落、回”收官 。2024年6月25日,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。
中国探月工程,使中国成为继美国、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3个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。工程推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,为中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工程取得的成果,将进一步深化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,也将会进一步推进人类对月球形成、地月系统乃至太阳系的全面认识。
声纳传音“蛟龙号”
2012年6月24日,承载着中国人深蓝梦想的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再次创造历史——成功冲击7000米,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20米。
“蛟龙号” 从立项到成功下潜7000米,只用了10年时间就走完了国外同类型载人潜水器近60年的发展历程。
“蛟龙号” 使中国科学家能够深入到以前难以到达的深海区域,开展深海地质结构、海洋生物多样性、海底热液活动等方面的研究。
“蛟龙号” 的技术成果和经验可以应用于深海油气开采平台建设、海底电缆铺设、深海矿产开采等工程领域,推动中国深海工程技术的发展,提高中国在深海资源开发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。
呼啸而来“复兴号”
2017年,“复兴号” 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营,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达到新的高度,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,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。
截至2023年底,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.9万公里,其中高铁4.5万公里,稳居世界第一。中国高铁不仅连接了国内各大城市,还形成了密集的高铁网络,大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,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。
中国高铁技术和建设经验在国际上备受关注,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高铁项目的建设和合作。2023年10月2日,印尼总统佐科在首都雅加达哈利姆高铁站宣布雅万高铁正式启用。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、全要素、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项目,是中国高铁 “走出去” 的重要里程碑,为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声誉。
疾风运算“银河一号”
1983年12月22日,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“银河”巨型计算机,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。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,中国成为继美国、日本之后,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,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。
它的出现,为国防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持。同时,在石油勘探、气象预报、航空航天等重要产业领域,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,推动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发展,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。
图文:王谦
音频:王谦
设计:代甜甜
监制:王崇锟